问题是生活,认识是学习;教会学习,就是教会生活。
郭善泰老师:我希望我们的学生今后在课堂里多提问题,问得越多越好。这才叫做学问,才叫解决问题,才叫提高认识。
陈为果老师:发现问题需要能力,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需要智慧,而办法的实施需要决心、恒心、意志。
朱郁华老师:我们采用引导暴露法,在问题暴露的基础上,我们再针对性教学,引导学生自我表达对学习内容的理解。
李精辉老师:我想,有这么一句话:“不要总纠结我现在是什么,而要明确我自己要什么,将来想成为什么。”你能知道你要什么,你一定会成为自己期待的人。
许卫清老师:我们很多家长是带着问题来提问的,通过交流和沟通,我发现,家长认为的问题并非是孩子真正的问题。
朱其华老师:孩子不是我们家长、老师的机器,孩子不是我们家长、老师的产品,孩子是一个“人”。
丁永禄老师:我们采用兵教兵、官教兵、兵教官的好的教育方法。我们在讨论中受到启迪,在听讲中拓宽了思路。
沈旗芳老师:拒绝了问题(题目),就切断了认识的来源,就拒绝了培养和发展。
蔡春峰老师:通过“问题”的“认识”,纾解纠结,宽慰心灵,解放思想,获得动力,追求健康和高远。
周晓景老师:保护好“会学”品质 。
有的学生,他自己是很会学习,学会要掌握的知识对他来说是很轻松。有的学生,就需要我们不断地教多次地教才能会。他们让我成了一个能具备“会教”认识和技能的老师。
今年刚毕业的一个同学,她就是很会学习的,为了维护好她的这种品质,我也让自己从重知识讲解转变为用多种手段去指导学生学的人,告诚自己不能“死教”、千篇一律,而要“会教。
她遇到疑惑时,会茫然地看着我,我知道她此时很想得到帮助。我改变了知识讲解、思路指点这种对其他学生的做法,而是跟她一起探讨,让她给我讲自己的思考过程和步骤,此时我不像一个滔滔不绝的教者,却成了她纠结的倾诉对象、思路整理的表述对象、获得方法技巧思路的信心力量源泉。她絮絮叨叨对题目说着,大多数时候,说不到一半,就突然不讲了,埋头写了起来,我知道,她理清楚了,找到方法了。
每当她题目做得陷在里面时,我就会提示让她给我讲。有几次,她刚讲一两句,就停下,说她想通想出来的、还是自己再想想。背默作业,她从不需要我太操心。一天,她是体育训练后做作业的,看着就很累。她拿着英语词汇手册,看了半天,哈欠连连,我就主动对她讲:“默写还没好吧,你想怎么做?”她说,她想回去默写。我说好的,整理书包,马上回家抓紧休息。第二天一来,就专门给我看了她回家洗澡后完成的自默纸。
充分地信任,是充分地交卸学习任务、责任的前提。充分的交卸,是因为充分的自主和向学,相比还有一部分同学,我就要先教她让她学会,讲解指导时要反反复复,自我完成的背默,都要我检查批改和再督促,还要强调她再订正。
孙金玲老师:只要想办法,总是能“教会”的 。
我带的学生中,有的很会学习,他们既想着学懂,还想着要老师给他指导“怎么才能会”。有的是只愿学会,甚至只要作业做对,总希望老师少布置作业,少解题目,这样他就好只完成这些,别的也不愿多要,不愿多做。这种学生是需
要我们不断地教、多次地教、督促着教,才能会。但他们让我成为了一个能具备“会教”本领的老师。
有一个同学,一开始我就感到,我是怎么教也教不会她。可我总不能让自己的教育荣誉毀在她手里吧,我下决心一定要教会她,我就从以下几方面加强:
1.通过点拨讲解,让她信任我,对她错了的点的讲解点拔,切入点要与她已理解的点和能接受的度,相一致,使她听后,会懂、易懂,对新学知识的理解加强,让地通过反复翻看教材、圈划部分强行要求背默,帮她在教材知识点与题目之间建立桥梁,从而类推,学懂这类题,明白为什么是这样做的。
2.从“盯”入手,彻底转变她教衍的学习行为。在她做题的过程中,我随时关注,要求她每一步都依据教材看仔细。对批改后圈画出的错误点,不仅订正,还要写出错因。对她确实写不出错因的,我详细批注理由后,再订正,直到正确。同时指导她,每道错题自我一一过关,坚持紧盯,让其明白学习就是认真踏实、有理有据,敷衍不得。
3.从“留”入手,让她给予我教会她的时间,透彻地讲解,反复地订正,都需要时间,通过教材,她只是会做当天作业的题目,技巧、知识如何为她真正所用,还需要让她反复地练习,因此时间的保证是必须的。在延时留晚的时候,我也付出时间作陪。过程中,她付出的时间是很多的。她坚持下来了,不仅逐渐掌握了许多欠缺的知识,新知识也掌握得越来越好,自信心提高了。
4.抓住订正,让她在反复中巩回。对地来说,订正可以说是她的医治神方。只有不断订正,她才能明白自己每一步为什么错,同时也能清楚题目正确与错误的差距,激起她学好的动力,所以对她,只要错过的题目我都一定让其认真订正。有时不用再给地提示,只是让她翻看以前的错题,她就明白为什么错了,该如何订丁正了
这只是教会一类学生的例子,班级中有多种类型的学生,教会他们的方法也不能相同。
邓伟老师:“学会”是最终目标 。
“会学”是“学会”的途径、方法及必要手段,而“学会”是“会学”的结
果,或者说是最终目的。
学习中,大都认为“会学”是自己有一套比较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,而这种学习方法的表现形式就是自学。然而,我认为“会学”应该表现在两种形式中,一种是教授学习时的“会学”,一种是自我学习时的“会学”。教授学习时的“会
学”应先于自我学习时的“会学”。
对于班上自主学习能力较强的一部分同学来说,他们是很“会学”的,表现在课堂听课上,很用心;课后作业时,也能认真地去完成,遇到不会的问题时,总能自己先去独立思考,或者查阅资料,实在不会了,还会去询问老师或家长。在学习过程中即使没有人监督,他们也能比较妥善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。不管是教授学习还是自我学习,他们都能做得很好。所以,对于他们,我做的最多的就是爱护和关注,竭力去维护和巩固他们的这种“会学”。
班上还有一部分不太自主的同学,他们对于学习的用心程度不够,表现在课堂上,“听”不投入,也就是教授学习时,他们不“会学”。自然,课后完成作业难度就会比较大,遇到自己可能不会的题目时,他们会表现出急切和焦虑,但首先想到的就是去问别人,或者是借助“作业帮”。所以在自我学习中,他们是更不“会学”的人。
对这部分同学,我没法直接去纠正他们学校课堂上的听课状态,但是在他们做回家作业之前我会这样做:首先,让他们叙述当天的课堂内容。如果叙述基本完整,再做几道课后练习题,都没问题再正常作业;如果叙述不出,就让他先看课本上当天讲授的内客,默写公式或定理,再不会时,就边讲边引导,完了,再叙述,再做例题,再做作业。这样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他们第二天的听课质量,改善了教授学习时的“会学”状态。其次,在处理他们作业中不会的题目时,我尽可能会把提示写得详细,口头提示讲解后,要求错题订正,抄题目,详写过程。有时时间允许,还会让他们做几道类似的题目。这算是在为自我学习时的“会学”打基础。
这些同学,对我的做法,要求,刚开始不太情感,现在已经把订正当成了一种习惯,而且还做得很好,不会的题目也少了很多。这证明他们上课的“听”比以前用心了,教授学习时的“会学”基本能做到了。
虽然和班上那些自主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比起来,他们还需要再努力。但是,教授学习中的“会学”必然会带动自我学习中的“会学”。总之,因为他们已经“学会”了更多的方法和技巧,现在的他们也是有一些“会学”的习惯的人了。
王会霞老师:对有基础的学生教方法是关键。
在我经手的学生当中,有的会学习,有的只能学会,有的需要我不断地教才能会。他们都成就了我,培养了我,让我成为能对各种类型的学生都有方法的老师。今年接手的一个同学,他领悟力强,是一个能学会的学生。但他缺少会学,面对知识困难,缺少主动应对的认识,缺少自我攻坚克难的办法。为了培养他自我学习的能力,我不再给他知识性讲解,很少给他知识性、结论式提示,而是教他解决问题方法、步骤。让他一步一步地循序渐进,自我破解。
如这道题:一重为G的立方体放在水平地面上,现对其上表面的中央沿竖直方向施加一个力,该力的大小为F(F<G),则木块所受重力与地面对其支持力的合力F合 ,方向为 。
我给他方法步骤的引导是:
第一步:分析状态;
第二步:画受力分析;
第三步:根据状态,列等量关系;
第四步:求合力,并分析方向。
通过以上的方法步骤指导,他自我求得了最初想知道的答案,破除了刚看到
题目时的迷态。他很兴奋,为能自己突破该题目感到诧异,随后,每当他一头雾
水或纠结时,我多会根据题目条件写出思考步骤的提示语,很多次他都能依据这
些求解的“路标”走到目的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