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上海与仁培训学校有限公司!! 收藏首页 | 网站地图
与仁国学

国学语录28则:


微信图片_20190526102603.jpg1.故养:

“天之生人,使人生义与利。利以养其体,义以养其心。心不得义不能乐,体不得利不能安。义者,心之养也;利者,体之养也。体莫贵于心,故养莫重于义,义之养生人大于利。”——西汉今河北广川人董仲舒(前179-前104),其学说思想是汉代的官方统治哲学,其中“大一统”、“天人感应”思想影响深远。此语见《春秋繁露》。


国学.jpg2.九思:

“孔子曰:‘君子有九思:视思明,听思聪,色思温,貌思恭,言思忠,事思敬,疑思问,忿思难,见得思义。’”——春秋鲁国陬邑人孔子(前551-前479),儒学创始人,“万世师表”,“世界十大文化名人”之首,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影响。此语见《论语˙季氏》。



微信图片_20190526102505.jpg


3.三乐:

“孟子曰:‘君子有三乐,而王天下不与存焉。父母俱存,兄弟无故,一乐也;仰不愧于天,俯不作于人,二乐也;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,三乐也。’”——战国邹国人孟子(前372-前289),继承并发展了孔子思想,提出“性善论”,提倡“仁政”和“王道”,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。此语见《孟子˙尽心上》。


微信图片_20190526102731.jpg4.典学:

《书˙命》:“念终念始典于学。”唐韩愈:“讲求典学,礼必从师。”清顾景星:“以绝人之资,加典学之力,及其成就,岂有量际哉。”——《书》,记述尧、舜及夏商周各代文献的史书,是我国最古老的历史文献、皇室文集,帝王教科书。韩愈读书时,自念孤儿,刻苦自勉,后有“唐宋八大家”之首、“百代文宗”之名。顾景星生活坎坷流离,然而记诵淹博,才气纵横,史称“霸才”。


微信图片_20190526102612.jpg5.耐得下:

“世俗烦恼处,要耐得下。世事纷扰处,要闲得下。胸怀牵缠处,要割得下。境地浓艳处,要淡得下。意气忿怒处,要降得下。”——清浙江山阴人金缨,出生富有的书香人家,编辑《格言联璧》警世醒心,教诲启迪人求真、向善、趋美。


微信图片_20190526102630.jpg6.劝止:

“见人为不义事,须劝止之。知而不劝,劝而不力,令友过遂成,亦我之咎也。”——清扬州人石金成,生活在康熙末年,著作甚多,对养生学与幸福学极有研究。此语见其《传家宝˙金言》。



timg.jpg7.因短:

“取人之直,恕其戆;取人之朴,恕其迂;取人之介,恕其隘;取人之敏,恕其疎;取人之辨,恕其肆。所谓人有所长,必有所短也。可因短以见长,不可忌长而摘短。”——清四川垫江人李惺(1785-1863),器识宏远,蜀中一代名师。其教育与哲学思想见《药言稿》等书。


微信图片_20190526102619.jpg8.起予:

“胜我者我师之,仍不失为起予之高足;贵我者我友之,亦不愧为攻玉之他山。”——明末浙江兰溪人李渔(1611-1680),博物洽闻,专意研究生活,著作《闲情偶寄》是戏曲理论,既能反映他的文艺修养,也足能见其生活情趣。


微信图片_20190526102722.jpg9.悉事:

“处人不可任己意,要悉人之情;处事不可任己见,要悉事之理。”——明河南宁陵人吕坤(1536-1618),是万历朝“三大贤”之一,学识渊博,其哲学思想对后世有很大影响。此语见其语录体著作《呻吟语˙识见》。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timg1.jpg10.责善:

“责善,朋友之道,然须忠告而善道之。悉其忠爱,致其婉曲,使彼闻之而可从,绎之而可改,有所感而无所怒,乃为善耳。”——明浙江余姚人王守仁(1472-1529),心学集大成者,“真三不朽”,学术思想影响广及东南亚。其主要事略言行见《传习录》。


timg6Z1C9AA8.jpg11.中节:

“心有喜怒忧乐则不得其正,非谓全欲无此,此乃情之所不能无。但发而中节,则是;发不中节,则有偏而不得其正矣。”——朱熹(1130-1200),南宋人,出生在今福建尤溪。儒学集大成者。其思想成元、明、清三朝官方哲学,著作《四书章句集注》为钦定教材和科举考试标准。此语见《朱子语类》。


微信图片_20190526102657.jpg12.常执:

“‘谦,德之柄’也。有而不居为谦,谦者,不盈也,盈则其德丧矣。常执不盈之心,则德乃日积,故曰‘德之柄’。”——南宋今江西金溪人陆九渊(1139-1193),认为教育是“教人做个人”,心学开山祖。此语是对《易˙谦》“系辞”的解说。


timgOKDX91G3.jpg13.内明:

“心平而体胖,内明而外治,忧患以除,耻辱以远。” ——北宋今江西资溪人李觏(1009-1059),博学通识,为“一时儒宗”,胡适评其是“两宋哲学的一个开山大师”。此语见其《广潜书》。



14.人乐:timgY3VN3LNC.jpg

“古之君子,其责己也重以周,其待人也轻以约。重以周,故不怠;轻以约,故人乐为善。”——唐河南今孟州人韩愈(768-824),苏轼评其“文起八代之衰”,倡明儒学,开宋明理学家之先声。有“文章巨公”之名。此语见其《原毁》。


微信图片_20190526102615.jpg15.德比:

“德比于上,欲比于下,德比于上则知耻,欲比于下则知足。”——西晋北地泥阳人傅玄(217-278),“虽显贵,著述不废”,“能发前人所未发”。此语见《傅子˙仁论篇》。



u=179018269366747911&fm=26&gp=0.jpg16.不倦:

“学以治人,思以精之,朋友以磨之,名誉以崇之,不倦以终之,可谓好学也已矣。”——西汉蜀郡成都人杨雄(前53-18),可称是模仿大师,拟《论语》作《法言》。此语见《法言˙学行》。



微信图片_20190526102725.jpg17.乐人:

“己善,亦乐人之善也;己能,亦乐人之能也。”——《大戴礼记》,记述战国到汉代的儒家学派言论的书,是后学为传习《士礼》而编的参考资料。此语见《大戴礼记˙曾子立事》。


微信图片_20190526102623.jpg18.好学:

“好仁不好学,其蔽也愚;好知不好学,其蔽也荡;好信不好学,其蔽也贼;好直不好学,其蔽也绞;好勇不好学,其蔽也乱;好刚不好学,其蔽也狂。”

——孔子,名丘,字仲尼,是当时社会最博学者之一,周游列国四十余年,修订六经,开私人讲学风气,弟子三千,被后世尊奉为“天纵之圣”。此语见《论语˙阳货》。

微信图片_20190526102453.jpg19.嘉肴:

“虽有嘉肴,弗食不知其旨也;虽有至道,弗学不知其善也。”——《礼记》,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,记载了先秦文化史知识及思想学说,西汉戴圣编。此语见《礼记˙学记》。


微信图片_20190526102701.jpg20.敬一:

“论道阐敬一,明伦垂典彝。”——明湖北江陵人张居正(1525-1582),沉深机敏,通识时变,万历新政,起衰振隳,梁启超语:“明代唯一的大政治家”。此语见《恭述祖德》诗。


微信图片_20190526102637.jpg21.成诵:

“书须成诵,精思多在夜中,或静坐得之。不记则思不起,但通贯得大原后,书亦易记。”——北宋今陕西眉县横渠人张载(1020-1077),关中儒学开创者,以德育人,使学者辈出,关中民风为之一变。其对物质世界的认识的理论达到了系统化。著作有《正蒙》等。


微信图片_20190526102650.jpg22.直内:

“君子敬以直内,义以方外。”——《易》,可能成书于战国,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,被誉为“大道之源”,群经之首。此语见《易˙系辞˙坤》。


微信图片_20190526102533.jpg23.本末:

“物有本末,事有终始,知所先后,则近道矣。” ——《大学》,秦汉时的教育理论著作,文辞简约,内涵深刻,对儒家道德修养、政治理论有系统论述,是宋代以后学校官定的教科书。



微信图片_20190526102441.jpg24.慎独:

“诚于中,形于外。故君子必慎其独。” ——《大学》,原是《小戴礼记》第四十二篇,相传为曾子所作,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,修己的目的是治国平天下,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一致。


微信图片_20190526102728.jpg25.知之:

“或生而知之,或学而知之,或困而知之,及其知之,一也。”——《中庸》,原是《礼记》第三十一篇,儒家的道德标准,要求待人接物保持中正平和,因时因地因物因事制宜,不走极端地中道而行。


微信图片_20190526102513.jpg26.知止:

“知止而后有定,定而后能静,静而后能安,安而后能虑,虑而后能得。”

——《大学》,经程颢、程颐竭力推荐,朱熹作《大学章句》,终和《中庸》、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并称“四书”。


微信图片_20190526102540.jpg27.正鹄:

“子曰:‘射有似乎君子。失诸正鹄,反求诸其身。’”——《中庸》




微信图片_20190526102544.jpg


28.修身:

“子曰:‘故君子,不可以不修身。思修身,不可以不事亲。思事亲,不可以不知人。思知人,不可以不知天。’”——《中庸》